
1. 题西林壁:苏轼与庐山的艺术启示
《题西林壁》是一首既作诗又抒情的古诗词,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和思考,展现了苏轼诗歌中的哲理精神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
远近高低各不同,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这句话既是对庐山景色的抽象概括,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。苏轼以简洁的语言,将哲学家们常说的“知三才能明万”发挥得淋漓尽致。白话译文: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远近看山总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这一段诗揭示了苏轼对自身位置的深刻思考,提醒人们不必过于局限于局部,要全面地看待事物。这种哲理性的思考,不仅存在于诗歌之中,也贯穿于苏轼人生中的每一处观察与思考。
2. 庐山之美:诗词中的精神内核
《题西林壁》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,更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。诗中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卷,“远近高低各不同”则暗示了面对事物时的复杂性与多变性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这一句深刻揭示了苏轼对自身处境的思考。这种哲理性的思考,不仅限于诗歌之中,也影响了苏轼的人生修养。
白话译文:开头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看山总不同。”实写游山所见。庐山是座丘壑纵横、峰峦起伏的大山,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。
结尾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的体会。
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和人生境遇的思考,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哲学智慧。这种哲理性的思考,在诗歌之外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。
名家点评:毛谷风:此诗反映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哲理。(《宋人七绝选》,书目文献出版社,1987年版)
徐中玉:此诗说明“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,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。”(《苏东坡文集导读》,巴蜀书社,1987年版)
郑孟彤: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,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‘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’的意思。”(《中国诗歌发展史略》,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版)
游国恩等:此诗的“理”是“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。”(《中国文学史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64年版)
这首诗词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和人生境遇的思考,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哲学智慧。这种哲理性的思考,在诗歌之外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
远近高低各不同,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白话译文: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远近看山总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