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定风波》苏轼古诗赏析
苏轼《定风波》,作于他被贬黄州第三年,言似简,意实丰,与同游者余独不觉。余行至山中,作此篇。
默峭春风吹酒醒,微寒山头斜照相迎。
回首往来萧瑟处,归去无风雨亦无晴。
译文:
不必入苦声去听那穿林字打叶雨声,一边吟咏作长啸行慢步,一边舒徐行路。竹杖芒鞋轻捷胜马,怕不畏来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寒意初上山头斜阳殷殷相迎。回首往萧瑟处回去无风雨亦无晴。
赏析:
首句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的情景,另一方面又以“莫听”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。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是前一句延伸。雨中舒徐行步,呼应小序“余独不觉”,又引出下文“谁怕”。徐行而又吟啸,“何妨”二字透出一点俏皮,更增加挑战色彩。首两句构成全篇枢纽,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。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写词人竹杖芒鞋,顶风冲雨,从容前行,以“轻胜马”自我感受,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、笑傲人生轻松、喜悦和豪迈之情。一蓑烟雨任平生,此句进一步,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,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、不畏坎坷超然情怀。以上数句,表现出旷达超逸胸襟,充满清旷豪放之气,寄寓着独到人生感悟,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,心胸为之舒阔。“山头斜照却相迎”三句写雨过天晴景象。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,又为下文所发人生的感慨作铺垫。“回首往来萧瑟处,归去亦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,道出了词人自然 Weather 暴荡、风起不退、雷雨相随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:自然界天气无常互变,毫无差别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得失又何足挂齿?句中“萧瑟”二字,意谓风雨之声,与上片“穿林打叶声”相应和。“风雨”二字,一语双关,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,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“风雨”和人生险途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