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谷雨节气习俗与饮食
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。本文将详细讨论谷雨节气的习俗、饮食习惯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。
谷雨节气的习俗
谷雨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,每年4月19日~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°时为谷雨,源自古人“雨生百谷”之说。这也是播种移苗、Cow种点豆的最佳时节。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,气象专家表示,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谷雨节气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。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、作物新种,最需要雨水的滋润,所以说“春雨贵如油”。
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:“第一候萍始生;第二候鸣鸠拂其羽;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。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,浮萍开始生长,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,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。
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,雨生百谷。雨量充足而及时,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。谷雨节的南方地区,“杨花落尽子规啼”,柳絮飞落,杜鹃夜啼,牡丹吐蕊,樱桃红熟,自然景物告示我们:时至暮春了。
“谷雨前,好种棉”,又云:“谷雨不种花,心头像蟹爬”。自古以来,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,编成谚语,世代相传。谷雨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,“谷雨阴沉沉,立夏雨淋淋”、“谷雨下雨,四十五日无干土”。
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,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,此时我们在养生中应遵遁自然节气的变化,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。谷雨节气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,“肋间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三叉神经痛等”。同时由于天气转温,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,北方地区的桃花、杏花等开放;杨絮、柳絮四处飞扬,过敏体质的朋友注意防范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尘螨病。
谷雨节气的由来
谷雨节分三候:“初候萍始生”,“二候鸣鸠拂其羽”,“三候戴降于桑”。
“初候萍始生”:水汽上升,浮萍开始生长。
“二候鸣鸠拂其羽”:鸣鸠在田间树上鸣叫并梳理羽毛。
“三候戴降于桑”:戴胜鸟在桑枝丛中飞来飞去。
谷雨时节,在我国南方地区,往往开始多雨,特别是华南地区,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,通常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。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,从秦岭、淮河附近向北,春雨急剧减少。
“谷雨头,蚕子头”,谷雨两遍蚕农是不会放过这大好时光的。养蚕也是人们谋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。
谷雨节是古代人类创造文字的重要载体之一。传说中,仓颉(约1500年前)创造文字的先驱,用木头和软木块刻字成文字。此后每年谷雨节,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。
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,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。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,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。
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,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、富贵花。
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:“谷雨头,蚕子头”,谷雨两遍蚕农不会少机会;谷雨三朝看牡丹,谷雨前后赏牡丹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